专家眼里的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媒体转型,中国和世界在一个起跑线上

    蒋纯 浙报集团总工程师、传媒梦工场CEO

 

三篇报道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媒体的机遇和挑战。事实上,目前国内遇到的情况和国际上是相近的,因此所谓“媒体转型,中国和世界在一个起跑线上”是比较符合事实的描述。归结起来都是技术给媒体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综合起来说,这种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对传播逻辑的颠覆。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信息传播成本的极大降低,使得用户和媒体、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信息传播渠道已经非常通畅,用户交流、表达、选择的需求被彻底解放出来。因此传播已经由传统的“线下、单向、广播”转换为“线上、互动、社群”。一个新闻产品除了让用户被动式地接收内容,用户在“主动的选择和表达”方面的良好体验也是产品的重要甚至是必须组成部分,无论是点播式的内容互动体验,还是社群式的互动。除非个别有极致内容的媒体,无视这一点的媒体产品绝大多数都将失败。中美两国读者用户在这一点上的趋势是相同的。年轻人已经普遍把具有这些特性的社交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年长者还会因为习惯多停留在老一些的媒体上,但是向社交媒体、线上媒体的转移趋势也非常明显。

二是在渠道上,面临着技术带来的,我表述为“连接爆炸”的前景。这句话来自对孙正义先生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言中一句话的感想:“今天每个人都会有两个移动的设备,在2020年的时候,每个人被连接的设备数量会达到一千个”。三个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今后的媒体,将面临着因视频、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这样的技术手段进步而带来的前所未有表达方式、因物联网、大屏技术而发展造成的媒体触点无处不在这样令人炫目的发展前景。这种爆炸式的发展,需要媒体从业人员的技能也要有划时代的提升,特别是因此而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场景化的媒体创作逻辑,才能避免陷入表达手段选择上的焦虑和泥沼,避免心为物所役,而是综合驾驭各种载体和手段,继续以最合适的方式传递媒体内容的价值(图1)。

三是在创作工具方面,面临着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采编创作能力的问题。无人机、各类新型传感设备等新技术的出现,成为记者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大大延伸了采访的能力,常常被称为“大数据”的数据挖掘特别是内容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智能化采编系统的出现,成为采编人员的一个外脑,帮助人更好地搜集整理信息爆炸时代随时随刻产生的浩如烟海的信息;而传播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让编辑部更好地评估每篇内容传播的影响力和舆情的变化影响,像预警雷达一样反映传播效果和舆论态势,使得编辑部升级成为纵览全局的指挥中心(图2)。

但是在应对上,在报道中也可以看到,由于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媒体包括读者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打开方式还是有所区别,这个区别主要体现在:美国由于社会分工的传统习惯意识比较强,美国媒体在转型中仍更强调他们的新闻价值观和内容中心导向。中国由于社会传统的原因,产业都有向上下游发展的传统,更多出现“媒体实业化和实业媒体化”的相互进入趋势。这加剧了媒体行业的复杂形势。

由于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原因,美国从读者到媒体,甚至到研究者的意识方面,政治时政新闻的传播仍是个重点,这在报告的视角选择中也有所体现。中国的用户和媒体则更倾向于娱乐化和轻松化。同时,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当前可以看到中国媒体在技术和新媒体投入更加坚决(图3)。

报告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视角。但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燃烧的钻井平台”,不因目标远大而焦虑,从当前可以做的事情起步,补上短板,发挥长处,坚持新媒体定义下的好内容,才是我们媒体从业人员最重要的使命。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