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眼里的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
-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迎接未来媒体 亟待破除藩篱,携手协力,突围重建,交叉融合
杨溟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近期圈内热议的三份报告侧重于产业发展,对传媒业未来趋势有许多一致的判断,对现状的回顾与分析则各有各的角度。尤其是国内传媒业的情况与国外比,虽然表面上看受到技术的冲击是类似的,但许多差异是技术以外的原因造成的。谈一下大致的感受。
1)在回顾与总结中,三份报告都注意到了用户习惯差异、消费者等用户参与行为(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用户兴趣、消费场景的改变(《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数据&用户导向/PUGC生成、微博活跃用户量稳定增长(《未来媒体趋势报告》)。较之往年,即便是传统媒体,对“用户”的强调也达到一个声势上的高度。
2)对于未来趋势,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中最重要的是预言2025年物联网对生活的改变,这其实决定了报告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在趋势分析中强调的是数据和人工智能会带来的影响,这两点都导向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以及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等也是将数据带入现实生活;在技术开发理念上提及人工智能与人的协作,更偏向于对人的功能的增强而非竞争与替代。
《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提出社会正进入“众媒时代”。报告对产业上的跨界做了提示,如巨头在技术与资本介入所带来的影响。对用户越来越依赖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的观点与美国的报告一致。提出未来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新闻、机器写作、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定制化生产、个人云、人-物共生、人-物协同等8种趋势。既含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也含组织形式、运营逻辑和商业模式。
《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提出的概念是“一切皆媒体”。预测中包括无人机、机器新闻、计算机算法+机器学习、虚拟增强现实技术VA&AR、传感器等技术,预言这些技术有无限的扩展和想象空间,大数据的全面渗透和新技术的全行业融合正在改变今天的社会,并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未来。从对未来的描述看,报告在技术理念上倾向于人的功能增强而非替代。
除了技术路线,报告还重点关注社群运营。指出中国媒体今后将以“超级App中的微媒微号”和“独立应用中的单极生态”两种核心形态存在。
报告定义微博为“最大社交公共信息传播平台”,评价微信“已成为媒体移动化、服务化、商业化转型的重要战地”。并以新浪为样本说明“跨平台、广覆盖、细分化、工具化的产品矩阵”信息共享平台的运作,倡导政务微博挖掘潜力。还有“微信数据造假慧眼识别”的小贴士。报告还对传统媒体转型的现状与困境做了分析,也对巨型互联网企业的竞争及布局进行了描述。
3)研读和学习这些报告给笔者许多启示。无论从行业边界、技术理念,还是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的改变看,正经历的变革都是颠覆性的。新技术迭代令人眼花缭乱,独立的趋势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传媒业发展而言,跳出界外、透视技术背后的核心逻辑至关重要,取舍之间往往就是生死之别。而要做到这点,对于人自身和对外部世界连接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种不安在我们面对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变化时显得尤为突出,我们的现有格局、知识储备和学习效率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传媒业本身的边界渐在消弭,对于未来的预测在定位上就已经转移。跨界融合使我们对未来的研判需要更多学科背景与实践者的参与,仍以新闻传播学作为主导远远不够。在传媒研究领域,重新定义、建构学科边界、架构、机理与生长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它还关乎未来人才的培养。
无论是众媒、皆媒还是生态媒体,今天还在努力转型或探索的业者与学者,亟待破除藩篱,携手协力,突围重建,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