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互联网的8大猜想
- 中国记协网 人民日报
编者按: 继去年初,人民日报新媒体版推出了“2015,关于新媒体的10个猜想”后,在过去一年的“互联网+”热潮中,这些猜想逐渐浮出水面,勾勒出互联网新时代日渐清晰的大轮廓。今年,人民日报新媒体版继续推出“互联网8大猜想”,展望、预测、见证这个时代最日常又最深刻的改变。
猜想1:虚拟现实迎来爆发元年
VR技术有望在游戏、影视、动漫、体育等大娱乐领域率先提速,提早投资布局的企业可能有更多发展前景
回顾2015
2015年,虚拟现实(VR,即VirtualReality)技术带着无比炫酷的科技感,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这一年,Facebook、google、苹果、HTC、三星、微软等纷纷聚焦头戴式显示设备,切入或加码虚拟现实市场。其中,谷歌价格低廉的纸盒眼镜受到追捧,并与《纽约时报》共同发布了首个VR新闻故事。
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
展望2016
风口之下,国内VR企业迅猛发展。除了3Glasses、蚁视、暴风魔镜、乐相等国内熟知的VR厂商外,以BAT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开始在VR领域展开探索,乐视、小米等公司也不甘落后。戴上眼镜、耳机,沉浸在幻想之中已成为一种时尚。有专家预测,2016年将是虚拟现实的爆发元年。
在VR的世界里,对视频图像的需求更加突出,因此对芯片运算能力和图像处理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更大的数据运算能力、更快的传输速度和屏幕刷新率、更低的延迟将成为研发者继续攻坚的重点。
2016年,VR技术有望在游戏、影视、动漫、体育等大娱乐领域率先提速,提早投资布局的企业可能有更多发展前景。
VR究竟能走多远,走多快?目前难以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2016年,越来越多的发烧友将拥有属于自己的VR设备。如果在公共场合,“低头族”群体中出现“眼罩族”“头套族”,千万别感到奇怪。(王威)
猜想2:人工智能加速“进化”
更多的服务型机器人产品有望走进工作、走进生活,机器与人之间的智力界线或将不断缩短
回顾2015
人工智能(AI)的发展正不断出现突破。2015年,工业机器人走进车间代替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搭载语音识别功能的机器人不但可以陪聊,还能给出建议、提供服务。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无人车吸引了习近平主席的目光。
随着传感器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如今可以从事的工作更加细致灵活。相对以往,机器人的学习能力也不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融合步伐加快,过去这一年,计算机变得更聪明,也更“贴心”了。
山东省东营市首个餐饮机器人服务员正在为客人上菜
展望2016
未来,人工智能会“进化”得多聪明?
随着AI技术的成熟,计算机在识别语音、图画上的能力将更加完善,错误率也会大大降低。深度学习方式的不断突破,则会让人工智能拥有更加丰富的可能。
AI可能会更加像人。2016年,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服务型机器人产品走进工作、走进生活,成为我们的助理和朋友;AI吸收的海量数据,可能将不断缩短机器与人之间的智力界线。
人工智能的爆发,也会让许多假设中的问题加速成为现实:机器人取代工人,会带来大范围失业吗?人类的角色是否会发生改变?学习和思考能力超群的机器人,会有一天不再听命于人类吗?人工智能面临没有正确答案的情感性选择时,能否做出合理判断?2016年,这些问题必将引发更多人的认真思索。(王威)
猜想3:分享经济成新增长点
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租赁、医疗、广告创意、二手交易等行业,将涌现出更多“分享经济”模式的产品和服务
回顾2015
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出现了“分享经济”一词,提出要“发展分享经济”。乘着政策东风,分享经济成为2015年我国新兴经济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
何为“分享经济”?通俗来说,就是公众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分享各自所拥有的闲置资源,帮助其他有需求的人完成消费。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改造传统行业,并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消费观念。
2015年,“分享经济”在交通出行、短租住宿等领域如火如荼。滴滴顺风车、滴答拼车、PP租车等各类专车服务、拼车服务、私家车租赁服务,让人们感受到闲置车辆资源所带来的便利。小猪短租、蚂蚁短租、游天下等在线短租平台,将私人空置房屋转化为租赁住所,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住宿的更多选择。
打车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出行方式
展望2016
2016年,“分享经济”将在更多行业崛起,向更多领域拓展。餐饮外卖领域,回家吃饭等家庭美食分享模式将更为普遍,更多闲置厨房资源将被盘活;快递物流领域,人人快递等物流众包模式进一步发展,更多有时间有精力的人变身临时快递员。此外,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租赁、医疗、广告创意、二手交易等行业,将涌现出更多“分享经济”模式的产品和服务。
“分享经济”的发展,或许不会一帆风顺。如何改变更多人的消费理念吸引更多用户,如何应对安全与隐私两大关键挑战,如何摆脱多数服务处在“灰色”地带的尴尬,这些成长中的烦恼亟需解决方案。(岳小乔)
猜想4:手机安全面临更大挑战
恶意扣费、流量消耗、隐私窃取、电信诈骗等,仍可能是手机安全“重灾区”,病毒、漏洞、数据泄露等感染途径会更加凸显
回顾2015
据《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综述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9.05亿。手机已经不再局限在工具范畴,而是真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用户的行迹、隐私、账号、财款,甚至指纹都由手机来全权负责。
伴随而来的是,手机网络安全隐患也如“细胞分裂”般扩散:恶意软件劫持流量,伪基站诈骗,盗窃用户隐私信息……过去一年,移动安全领域发生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大事,苹果病毒事件感染数亿用户,白帽黑客大会上智能硬件产品被一一破解,手机已经超过PC成为头号网络安全攻击目标。
手机网络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展望2016
未来一年,恶意扣费、流量消耗、隐私窃取、电信诈骗等威胁,仍可能是手机网络安全的“重灾区”,病毒、漏洞、数据泄露等感染途径将更加凸显。这对手机生产厂商、软件开发商和相关安全产品的生产商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技术革新可能。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的火爆,会加剧手机“钱包”所面临的金融安全风险;智能浏览器、预装软件等带来的安全漏洞,或将加速爆发。手机网络安全的局面,会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也会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国家相关机构已就网络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以想见,2016年,手机网络安全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更多保护。毕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载体,手机网络安全是移动互联网能否顺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