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 壮美流凌,如画窑洞
- 羊城晚报
碛口客栈
流凌迎春 冷热交织的壮美
春节期间来到碛口,有幸观赏到冰封了整整一冬的黄河出现凌汛。凌汛也是黄河沿岸每年必然举办的迎春盛事。
我捧着店家大姐给我熬的热姜茶,站在碛口客栈的平台上俯瞰十米外的黄河,眺望远处破裂的冰块摩肩接踵而来,倾听它们在水面上发出碰撞断裂的声音。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河水面如同千军万马上演起一场古代战争,远处隐约传来铁戈铮鸣之声,犬牙交错,气势奔腾。顺着夕阳光所触及之地望去,大队伍此起彼伏,一路向东。十米外的寒冷与手中的温热形成的强烈对比,让我备感幸福。
古镇建筑 层叠繁复
由清代窑洞大院改建而成的碛口客栈
碛口另一样让人啧啧称奇的,便是绝对超前的建筑规划。这里背山面河,前低后高,随势而建,与主街基本垂直的十几条小巷不仅承担着交通的任务,而且也是重要的泄洪道,把山洪直接排入河道。由于院落大多依山而建,有许多建筑下屋窑洞的窑顶便是上层院落的院子,最高的有五层窑洞,层层叠叠,非常壮观。
而古镇整体建筑群则沿着黄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条长街贯穿全镇,分为西市街、中市街、东市街三段。西市街紧邻黄河码头,密集着大批的货栈,中市街是碛口镇重要的商业区,东市街是碛口东去的旱路的起点,多骡马骆驼店和零售业,也是密集的居民区。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形的建筑格局。
镇上很多清代流传下来的民居多为木结构,村里的老人告诉我,当时很多船家运货至此,基于把船往回开的成本太高,便就地甩卖。当地的居民便把这些来自北方、经过良好防水熏制的船木拆了用来建房子。未料到的是,有些房子的木头尚未被虫蚁蛀蚀,便因黄河多次泛滥的洪灾及年久失修而坍塌。而古镇上的主要街道及古商铺建筑因由石头建造,才幸免于难。
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富庶与持续几百年的繁荣虽已消逝,但黄河石铺就的古街依然静静地依偎在黄河边,幽深的小巷和气派非凡的古老民居,以它们飘逸的古韵向人们展示着这座历史商埠曾经的鼎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