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 壮美流凌,如画窑洞
- 羊城晚报
油化石 历史的痕迹
在商业繁盛时期,每日有几百只串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的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几万斤,然后再用骆驼、骡马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留。”可见当时碛口往来货物的吞吐量是相当的大。
在碛口的大街上,凡是人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多有厚度不一、面积不等的黑油疤,这些奇怪的黑油疤亲历了碛口上百年的鼎盛历史。当年搬运工人搬运完油篓后,总要顺手在门上、柱上擦一擦,经年累月,就留下了一块块痕迹,不经意地成了沧桑岁月的佐证。现在已成为见证碛口繁荣昌盛的“油化石”。
黄河浮雕 巧夺天工的天然画廊
什么叫巧夺天工?什么是天然画廊?沿着黄公路北上,两岸石壁上有经过大自然亿万年鬼斧神工的风蚀、水蚀浮雕壁画。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在岁月的协助下将砂岩雕琢成形状各异,视觉生动,气势恢弘,惟妙惟肖,以及抽象的各样浮雕,形成了一幅深有意味的百里画廊长卷。
延绵不绝的黄河浮雕成为沿黄公路的一景
经查考,黄河水蚀浮雕的鬼斧神工有其科学依据。它是经黄河水冲蚀和地下水溶蚀共同作用于这里特有的砂岩层,在日照、风雨的调适下,经过漫长的时空岁月,才修成这百里画廊的,如今俨然已是黄河一张举世无双的精美名片。
乡村扭秧歌 原汁原味
每年正月,吕梁各地用扭秧歌庆祝新春是必不可少的固定节目。临县的秧歌在吕梁地区久负盛名,碛口的伞头秧歌更是一道引人注目的亮丽风景。
当我沿着沿黄公路一路向西,便偶遇了一队当地农民组成的伞头秧歌队。伞头和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是一支秧歌队的现场总指挥。每一个小节目出场,或倒场子一切行动都由伞头唱秧歌来表达。伞头不需像歌星那样有甜美的歌喉,只是看他的即兴演唱才能便足矣。而且踩场子也是由伞头牵头引领,或走一个蛇盘九颗蛋,或踩一个里四外八角,也还挺有格局。
碛口的秧歌还有一个特点:钤秧歌(方言土语),也就是两个人对唱,但不是一唱一和,而是互相调侃。侃到一定程度上可比东北的二人转,很有情趣,特有意思!唱的人、听的人都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