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忽视的“互联网情绪”
- 解放日报
日常的官员“亲民秀”
是我们的权威机构面对网络舆情时“情商”太低了吗?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除了事件发生后信息要公开透明、及时发布,其实事前也能为缓释情绪做些准备,比如“平时官员树立亲民形象,就能起到很大作用”。张结海说,当一位官员经常面对公众,回应民情,平时就累积了一定的“好感度”。那么当危机发生时,他的话会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对民众来说,他不是一位陌生官员,而更像是一位熟人,是一位我们颇有好感的“老朋友”。这样一位老朋友说话,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先去质疑他,而是先听听他到底怎么说。
于是最近,张结海做了一个小调查《中国官员亲民形象调查及提升亲民形象对策研究报告》。其中,他搜集了中外官员常用的27种“亲民秀”,让网友们对这27种“亲民秀”的喜爱程度进行评分。
怎样的官员“亲民秀”才能刷出中国网友好感度呢?
首先,与民生相关的“秀”,评价效果都不错。我们常见的有参加公益活动、义务献血、帮助弱势群体找工作等。网络直播是其中评分最高的一个方式。
比如在“与普京直接连线”节目中,普京用近4小时回答了80多个问题,其中还有自己落水后,奥巴马会不会出手相救的怪问题。这种直播一下子拉近了官员与民众的距离,俄罗斯网友评分很高。
而国内也有类似例子,比如温州、武汉等地开展的电视问政曾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像这样深入普通百姓、“真对话”、直切“痛点”的作为,更容易获得好感。
而互联网时代,也有一些创新的“亲民秀”。比如有中国官员开通个人微博账号,传递正能量,引起一阵热议。
另外,与廉政有关的“亲民秀”,中国网友的评分也很高。比如有的官员长期保持简朴作风,乘坐公交地铁上下班,搭飞机坐经济舱,以普通人身份到食堂就餐、观看体育比赛,等等。
“很显然,这与身份认同感有关。”张结海分析,现在网友们总觉得一些官员高高在上,危机事件发生后,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就容易成为坐在网友对面的那个责任方,而我们这些网民才是一伙的,我们和官员分属两派。然而当网友们在平时就看到,官员的衣食住行与老百姓一样,大家便觉得,原来这些官员和我们是一样的普通人。那么危机事件发生后,网民的附加敌意和不良情绪就不会有那么强,更能就事论事。
“秀”也要细节真实可信
中西方文化毕竟不同,并不是国际上所有的“亲民秀”,中国网友都认可。比如,西方官员喜欢“光膀子秀身材”、“戴墨镜、扮酷”等个人形象秀,中国网友对此并不买账,甚至有点反感。中国人观念里,稳重端庄大方的官员形象,更让人感到可靠。既然官员要“秀”,就得“秀”一些与民生、与职责相关的内容。
近两年,中国官员的“亲民秀”渐渐多了起来,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粗糙、不走心的“假秀”往往起到反效果,还引起网上众多负面情绪。
比如某地官员,经常被记者偶遇,拍到坐公交车上班的画面,经媒体多次报道后,网友们直接拆穿,表示哪有那么巧的“记者偶遇”,尤其是每次偶遇,总有人带着很好的摄像装备,拍下“高清大照”,明显是一场场设计好的“秀”。
于是,这就涉及一个根本问题:究竟怎样做才能赢得好感,而不是反感呢?张结海的答案是:细节真实可信。
比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重回自己青年时在延安插队的村庄。观看新闻时,张结海发现,习近平用陕西方言介绍彭丽媛“这是我婆姨(方言,意思是妻子)”。一位村民靠近习近平说话时,还不自觉地用胳膊肘撞了他一下。
“以前我们农村里,互相说话时,就是习惯用胳膊肘撞一下。”张结海解释,这个“小动作”当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让他回忆起自己在农村生活的场景。
而反观有些官员的“亲民秀”,别说细节真实,其实连细节都没有,就是走过场和摆拍。在一个网友们“火眼金睛”的互联网时代,作假,尤其是官员作假,很容易被拆穿。
情绪是等不起的
官员的“亲民秀”,是以日常的“加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那么当危机突发事件爆发后,针对具体的社会情绪,尤其“什么都是政府的错”这种逻辑,究竟有没有中国式“情绪缓解对策”呢?
张结海作了一个比喻。他认为,这种情况其实与一对一的日常相处很像。比如两个人聊天,当对方非常愤怒时,你需要及时对愤怒做出回应,当对方表示自己受了委屈,哭哭啼啼,你就要及时安慰,表达同情理解,以情绪回应情绪。
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官方说法过于客观冷静,对社会情绪视若无睹,缺少回应。
就拿重大安全事故为例。往往事故发生最开始,网上的社会情绪是震惊和悲伤的。但是有的官员不仅在具体事件上表现得拖拖拉拉、含糊其辞,而且对大家的震惊、悲伤和同情,没有一丝回应。
其实,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老百姓能够理解相关部门需要一套复杂的流程,事故的查证、认定、统计确实都需要时间,谁也不能草率地对外公布。但是,网上的社会情绪已经形成,而情绪是等不起的,这时候必须及时地先对社会情绪做出安抚。
你也许第一时间还来不及公布事故的具体原因,但是至少可以先表达同情,与受害者感同身受;表达一种负责任的、严惩不贷的态度,以回应当时的群情激奋。
可遗憾的是,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我们的一些权威机构的措辞,还是习惯用冷冰冰的公文体。或许传统观念里,官方话语就得这样客观冷静。但放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传播规律已经改变,人们解读信息的思维也已经改变。恰恰就是不会出错的公文体,给不少网民留下“无情”的印象。
国际上,一些有经验的国家官员,每当公布灾难时,第一句话都会用很重的形容词,比如“我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我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而主体信息宣布完毕,官员发言的最后段落,一般还会多讲几句“虚的”,这几句虚言,就是用来激励人心、回应和安抚社会情绪的,尤其是表达政府与大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的心态。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应对方法,确实应该补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