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忽视的“互联网情绪”
- 解放日报
柳友娟 制图
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情绪显得越来越重要。
心理学教授张结海正在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一些网民的惯常逻辑是:不用找原因了,就是官方的错。
这样的情绪是怎么形成的?情绪背后又暴露出官员媒介素养的哪些短板?
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老百姓能够理解相关部门需要一套复杂的流程,事故的查证、认定、统计确实都需要时间,谁也不能草率地对外公布。但是,网上的社会情绪已经形成,而情绪是等不起的,这时候必须及时地先对社会情绪做出安抚。
网络情绪的心理学困惑
张结海是上海社科院的一名心理学研究员。近两年来,他一直想用心理学,分析一个虚无缥缈、却又越发重要的新对象——互联网。
如今的互联网,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有些信息动辄几百万转发和关注,但往往靠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情绪宣泄和共鸣。
短短一句“我讨厌他”,可以收获上百个点赞;一个热门帖子,跟帖一大半都是无聊的情绪表达,如“赞我的顶起来”;一则新闻引起各方争议,跟帖充斥着对骂,不是辩论道理,而是人身攻击。大部分网络新词,其实也和情绪表达有关,“普大喜奔”“天啦噜”等等。有些事件,还会造就一个屡禁不止的头疼现象:网络暴力。
而一旦出现重大危机事件,随着事态每一分一秒的变化,网上的情绪表达更是铺天盖地,又瞬息万变。
张结海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个人的情绪,现代心理学已经可以略微琢磨出一点规律,那么扩大到互联网,网民们的社会情绪有没有规律可循?带着这份疑惑,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申报了一个国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情绪的新特点和新规律》。
“社会情绪”研究在心理学中,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心理学的传统中,“社会情绪”特指儿童面对社会的种种反应,是一个儿童心理学的专用术语,与我们印象中的中文含义截然不同。也有西方学者研究危机事件中的民众心理,但是研究对象更多的是企业、机构、组织者,范围比较小,而非更广阔的互联网。
经过林林总总的梳理之后,张结海发现,他想研究的中国互联网上的集体情绪,此前鲜有人系统研究过,不仅定义模糊,而且测量方法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