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忽视的“互联网情绪”
- 解放日报
记者手记
真诚方能换真心
情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理性不可解。
最让人难以回答的提问就是幸福感,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即使设定再多的量化指标也没用。收入高就有幸福感吗?未必,说不定富人的幸福感很低,他们常常焦虑得睡不着觉。有知识的人就有幸福感吗?也未必,说不定知识越多想得越多,反而活得愁眉苦脸。
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两套逻辑:官员们觉得自己那么努力,给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增加了福利,为什么大家还不满意呢?而老百姓觉得,收入增加并没有增加我的幸福感,还有人工资比我高多了,还有人比我幸福多了。
官员用的是量化的物质逻辑,老百姓用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感受,两者当然无法对话,症结就是这么产生的。
但我们还是逃避不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社会,出了事习惯性怪政府?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传统以来一直是“小社会,大政府”,政府就是一个大管家,它什么都管,有事找政府准没错。人们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强大万能的“大管家”形象。那么一旦有重大事件,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也是政府这个“大管家”。
这从侧面表明,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公开透明还要坚持常态化,坚持做到更好。一些网友面对危机事件,总是先怀疑公布的信息是不是真的?会不会瞒报少报,会不会藏着掖着?之所以有这样的怀疑,可能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偏见”。
第三个原因,可能正如张结海所说,是身份认同感。如果有些官员平时的衣食住行,与普通人有很大区别,彼此属于不同阶层,那么发生危机事件后,怀疑、不信任实属正常。如果官员们让大家觉得,我们都是一样的,你的苦我了解,你的痛我也体会过,那么附加的敌意自然会消失。
时代已经不同。互联网时代,任何沟通都需要将心比心。真诚方能换真心。(记者 龚丹韵 实习生 雷册渊)